一直以來,鄉鎮街道等基層政府的工作繁雜不易,工作人員經常是“跑斷腿、說干嘴”一天也辦不了幾件事。而對普通村民來說,辦個證蓋個章,都得驅車趕到市中心辦理,再加上對辦事流程不熟悉,經常要來回跑上好幾趟。如今,這種情況在浙江省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和“四個平臺”建設的推進下得到了改變。
7月20日,浙江省委書記、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車俊一行前往東陽市花園村調研,考察了農村基層黨建以及推進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的情況,對改革取得的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。
打通基層管理“四個平臺”,村民“辦事不出村”“最多跑一次”
張俊,東陽市南馬鎮花園村村民,從事紅木家具生產。近日,他來到村里便民服務中心林產品開證窗口,把相關材料遞給工作人員后,沒過多久就拿到了木材運輸證。
“現在辦證真是太快了!”張俊感慨地說,像他這樣做木材生意的經營戶時常需要辦理運輸證。以前,這樣的業務需要跑到東陽市行政服務中心辦理,來回一趟起碼得花半天的時間?,F在,村里的便民服務中心專門開設了辦證窗口,可以直接在村里辦證,省時又省力,辦事效率大大提高。
這是記者在浙江省東陽市花園村看到的喜人變化。
地處浙江中部的花園村是浙江知名的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。2016年,該村個體工商戶達2827家,實現經營收入461.23億元,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6萬元。今年年初,花園村新合并了9個自然村,下轄自然村數量增至19個,村域面積達12平方公里,總人口超過6萬人。
在這樣一個人口聚居度高、企業基數大的村子,如何解決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“跑斷腿、磨破嘴”的突出問題,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和企業?浙江移動自主研發的“四個平臺”基層業務協同系統幫助他們解決了大問題。

花園村綜合信息指揮平臺,依托于浙江移動
“四個平臺”基層業務協同系統,通過一個門戶+一個平臺+一張網格+一個App+一個微信公眾號+一個數據中心“六個一”的建設,實現人、房、企三實基礎數據中心,深化了全科網格管理,打通了條線壁壘,建立了全事件跟蹤管理,能有效助力政府基層治理體系改革,可以說真正幫助村民實現了“辦事不出村”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“我們緊抓浙江全省力推‘最多跑一次’改革的契機,結合政府部門建設綜治工作、市場監管、綜合執法、便民服務‘四個平臺’的信息化需求,通過調研基層鄉鎮,梳理收集鄉鎮級、區縣級等基層政府情況,自主研發了‘四個平臺’基層業務協同系統管理平臺。”浙江移動工作人員表示。
今年7月25日,浙江移動“四個平臺”基層業務協同系統在東陽正式上線發布,這是全省第一個將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與“四個平臺”建設有效融合落地的項目。
該系統完成了東陽12345(8890)平臺雙向對接、平安通數據雙向流轉、東陽最多跑一次(一窗受理云平臺)數據匯集展示等工作,初步實現事件統一受理、調度、處理、回訪等流程,并面向南馬鎮、江北街道進行試點運行。
“四個平臺’協同系統接入了各方平臺數據。群眾要辦事、有投訴,只要準備好材料,事件都由系統來受理、調度,不用自己在各個部門間跑來跑去。”中國移動東陽分公司相關負責人樓偉峰說,“通過數據匯集,實現事件上報、分派、處理、評價的閉環管理,政府部門可以對相關人員進行監管、考核,提升了工作效率”。
據悉,目前通過花園村綜合信息指揮平臺的綜合協調作用,花園村便民服務中心實現了“一窗受理,集成服務”,承接受理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9大類164項服務內容,95%的事項達到了最多跑一次,其中可以直接辦理的有57項。今年1月~6月,花園村便民服務中心已辦理個體工商戶登記發證183家、林產品證明5086張、電表開戶543只、醫保繳費8865人,與往年同期相比有較大提升。
網格精細化管理,打造智慧新農村
花園村村委副書記邵徐君認為,“四個平臺”基層業務協同系統有助于花園村實現網格精細化的管理。“今年,花園村新合并了9個自然村,下轄自然村數量增至19個。當時,村委要干部們走遍每條街道、每個弄堂。因為,不深入了解合并村的情況,我們就沒有開展工作的依據。”邵徐君說,“而花園村綜合信息指揮平臺有完善的人、房、企基礎數據。村民的家庭基本情況、紅木家具企業的消防安全情況及水電用量,我們都可以及時了解”。
在花園村綜合信息指揮中心,這種“網格精細化管理”的模式,是可以直觀感受的。
“四個平臺”基層業務協同系統中,花園村19個網格分布就畫在衛星地圖上,工作人員可以實時查看重點人員、重點場所、轄區人口、轄區事件、視頻監控、客流分析等情況。
“因為人、房、企數據完善,重點人員、重點場所的具體位置,都能在地圖上直接看到,還有聯系方式和地址?;谝苿庸镜拇髷祿治銎脚_,可以對花園村的客流做實時分析,若某區域人員數超過閾值還會自動告警,方便及時采取應急管理。此外,平臺還有事件管理功能,村里正在辦理的大小事件都有流程單。事件流轉到哪個部門,一目了然;有些事件還有辦理時間限定,看著倒計時越來越近,相關部門也會抓緊時間辦理。”花園村綜合信息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說。
花園村依托完善的基礎數據,深化全科網格管理,全村建立了19個網格,配備2名網格指導員、19名網格長和97名網格員。同時,落實網格員巡查機制,通過“四個平臺”和App客戶端,實現事件上報、分派、處理、評價的閉環管理,實現了“一網覆蓋、智慧聯動、網格服務”的為民服務網絡體系和工作機制。

“村民的事情,雖然雞毛蒜皮,但并不好辦。”花園村環龍小區網格長賈新樂說。“網格長”是他的新身份,以前他是這個小區負責人,當碰到村里糾紛等事件,總是騎著電瓶車來回跑,有些事他也不知道找什么部門解決,要到村辦來回地問。“現在辦事方便了,我們專門辦事的App打開,按照程序點一下,把情況輸入,信息會自動轉到后臺,并且自動交辦給該管轄的部門。我只要通過手機獲知處理結果,再協調解決就好了。以前一天也處理不了一件事,現在一天同時能處理好幾件。辦事高效多了。”

采訪中,網格長賈新樂看到路邊有輛貨車違停,就拿起手機拍照并用App上傳平臺。“違停影響交通,還影響村容村貌。我們網格員上傳事件后,平臺會受理和分派,處理流程也會實時反饋到App上。”
“專職網格員隊伍,就是要變群眾跑為干部跑,變多次跑為一次跑。”
邵徐君說,“花園村有6萬多人口,在日常生活和經營中,人與人之間難免發生糾紛。不過,通過信息化手段、網格化精細管理,我們可以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產生的矛盾糾紛。而在未來,基于大數據的分析,村民們的問題可以智能解決”。
邵徐君舉例說,依托與“四個平臺”協同系統的各項數據,花園村可以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做分析。“比如,有村民反映小區垃圾很多。我們就可以查看監控,對環衛車輛軌跡進行分析,是不是垃圾箱少了,是不是環衛人員工作不到位,是不是有企業在傾倒垃圾,找到問題的根源,直接對癥下藥。”
“地方政府之所以選擇浙江移動做‘四個平臺’開發,一是看重浙江移動系統集成開發、平臺設計的能力。二是浙江移動運用大數據、云平臺技術,在政府數據的融合、存儲尤其是分析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。”樓偉鋒說。
據悉,目前由浙江移動自主研發的“四個平臺”基層業務協同系統已覆蓋金華東陽、溫州永嘉、甌海、洞頭、泰順及嘉興南湖六個區縣,累計已獲得30個鄉鎮平臺項目委托,多數鄉鎮平臺已開展建設并投入使用,得到了當地干部與群眾的一致歡迎。